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上接第1版)
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实体经济发力,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加快形成。2024年10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万亿元左右。2025年,预计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会继续增加,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可以考虑继续延期或者扩大支持范围,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视情况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积极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各项专项再贷款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将有利于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招标方式、强化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属性等一系列工作,积极推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疏通利率传导的堵点,助力市场化的利率“形得成”“调得了”,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社会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减轻企业和居民利息负担、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居民购买力以及提振经济增长动能。未来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利率联动调整机制,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宽度,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与此同时,应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好地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维护理性有序竞争秩序,畅通利率传导渠道。
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管理,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尤其是要做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的协调配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各类政策协同配合形成合力。2019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均更加强调精准,积极的财政政策前面常会附上诸如“加力提效”“积极有为”“提升效能”等定语,预计未来财政政策将会朝着市场期待的方向推进,即赤字规模与赤字率会提升、聚焦化解债务与风险以及扩消费的财政支持力度也会加大。2023年以来,我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方面有明显成效,财政货币政策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重启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主要用于为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推动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PSL投放资金具有定向性质和准财政性质,重点用于政府支持项目,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结合发力的典型工具。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由于国债兼具财政和金融双重属性,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重要联结点。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紧密配合,加强以国债为基础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机制安排,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及激励机制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资金供给,并结合税收优惠、补贴等财政政策实现同向发力,获得“1+1>2”的效果,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校长)